经济型SUV成强弩之末 中高端将成主角
虽然曾经让人期望不已,但200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终究还是没能延续2003年的“井喷”神话,这其中一度出尽风头的SUV市场同样未能逃脱“增长放缓”的羁绊。但在宏观大势下,SUV业内各个企业的境遇却大有区别。东南富利卡、北汽福田的沦落,以及北京吉普、东风本田的走强,都昭示着SUV的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目前来看,经济型SUV产品已经风光不再,且生存空间将会渐趋狭小,而中高端SUV产品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混战”之后开始脱颖而出,显示出了充足的后劲。
经济型SUV告别“宠儿”时代
供职于北京市某外贸公司的曹先生对SUV有独特的偏好,此前他一直对大切诺基情有独钟,但苦于财力有限,在2003年,他忍不住出手买了一辆10万元以下的经济型SUV,准备先“过渡一下”。但不久前在和记者闲聊时,曹先生却大吐苦水。原来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该车小毛病不断,先后十余次“光顾”修理厂,经销商的售后服务也是带搭不理,效率奇低。更让人面上无光的是,当他兴致勃勃地带着“爱车”去参加俱乐部活动时,却因“抛锚”遭到了同伴们的嘲笑。“在城里开油耗太高,玩越野性能又不够,买车之前期望的兴奋感从来就没出现过。明年我准备找机会换车了,买不起好的先开轿车也行。”
曹先生只是众多消费者中的一个,但他的遭遇却颇有代表性,经济型SUV在汽车消费者眼中正在逐渐失宠。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告诉记者,严肃意义上来说,“SUV”与“经济”在概念上是自相矛盾的。众所周知,SUV兴起于美国,一开始便是高端轿车与高端越野车的结合物,为了满足特殊群体的需要,追求的是轿车的舒适性与越野车的通过性,这需要企业有过硬的技术、设计、资金实力来做为保证。所以,相对于轿车等产品,SUV很难在价位上维持较低的水平,“如果一味追求过低价位,比如10万元以下,那SUV产品反而很可能就会既没有轿车的舒适性又没有越野车的通过性,而只有一个虚的SUV外壳,这样的产品迟早要碰钉子的。”
事实证明这位专家的分析绝非空谈。2004年SUV的整体走势表明,经济型SUV越来越后继乏力。1-10月份,SUV的销售走势和整个乘用车市场基本一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5、7、8、10月份还出现了负增长,9月份为0增长。其中2003年的市场主力低档SUV比如长城塞弗、东南富利卡、北汽福田的销售都出现了负增长,尤其以东南富利卡为重,销量同比下降了45.3%。就算比较抢眼的经济型SUV新品牌如上海万丰和保定大迪,市场份额也只在整个SUV市场的3%-4%之间。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北京吉普、一汽丰田等企业的产品销量大幅逆市上升。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2003年SUV“开元盛世”中充当主力的众多经济型产品,转眼便已告凋零,如今“SUV”在中国已不再是最能代表性格和时尚的词汇,简单的“SUV”概念已经难以为继。
油耗因素与抄袭成风,经济型SUV雪上加霜
除去产品本身的缺陷外,去年一些引人关注的外部因素使得经济型SUV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如果被问及SUV产品的缺点都有哪些,相信大部分懂车或者不懂车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费油”。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国际油价连续上涨和我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的颁布,使得SUV在油耗方面的口碑更加不尽人意。
但从另一角度分析消费心理,却可以发现真正开得起价值数十万元SUV的消费群体,对于油耗、油价等因素并不敏感,反而是低端品牌的目标群体由于本身财力有限、油价等因素的影响,其抑制作用就会相当明显。由此来看,在油价上涨的背景之下,虽然同样的背负“费油”的名声,经济型SUV受到的影响确实首当其冲。
在整个2004年的车市景观中,“抄袭”成了曝光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在众多抄袭事件当中,SUV领域又独占鳌头。目前姑且不论这些纠纷的结果如何,只是经过媒体的一番渲染之后,国产低端SUV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设计的弱点被暴露无疑,“水货”的印象在消费者心理开始越来越浓。业内人士也认为,仿造产品虽然可以短期得利,其实却是竭泽而渔,“仿得越像,在自主品牌的大路上就偏离得越远”。
另一层面上,惟妙惟肖的仿造也引发了消费群体的怪现象——“换标”,车主将某国产品牌SUV的车标换成其外国原型车品牌车标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今随着人们对汽车行业认识的加深,这种偷梁换柱的办法越来越难以瞒天过海。这种现象反应的本质问题是,消费者对国产低端SUV品牌几乎没有任何品牌忠诚度可言,只是图便宜而已,只要条件成熟,立刻便会另觅新“欢”。这便使经济型SUV始终难以形成固定持续的消费群体。
虽然曾经让人期望不已,但200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终究还是没能延续2003年的“井喷”神话,这其中一度出尽风头的SUV市场同样未能逃脱“增长放缓”的羁绊。但在宏观大势下,SUV业内各个企业的境遇却大有区别。东南富利卡、北汽福田的沦落,以及北京吉普、东风本田的走强,都昭示着SUV的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目前来看,经济型SUV产品已经风光不再,且生存空间将会渐趋狭小,而中高端SUV产品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混战”之后开始脱颖而出,显示出了充足的后劲。
经济型SUV告别“宠儿”时代
供职于北京市某外贸公司的曹先生对SUV有独特的偏好,此前他一直对大切诺基情有独钟,但苦于财力有限,在2003年,他忍不住出手买了一辆10万元以下的经济型SUV,准备先“过渡一下”。但不久前在和记者闲聊时,曹先生却大吐苦水。原来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该车小毛病不断,先后十余次“光顾”修理厂,经销商的售后服务也是带搭不理,效率奇低。更让人面上无光的是,当他兴致勃勃地带着“爱车”去参加俱乐部活动时,却因“抛锚”遭到了同伴们的嘲笑。“在城里开油耗太高,玩越野性能又不够,买车之前期望的兴奋感从来就没出现过。明年我准备找机会换车了,买不起好的先开轿车也行。”
曹先生只是众多消费者中的一个,但他的遭遇却颇有代表性,经济型SUV在汽车消费者眼中正在逐渐失宠。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告诉记者,严肃意义上来说,“SUV”与“经济”在概念上是自相矛盾的。众所周知,SUV兴起于美国,一开始便是高端轿车与高端越野车的结合物,为了满足特殊群体的需要,追求的是轿车的舒适性与越野车的通过性,这需要企业有过硬的技术、设计、资金实力来做为保证。所以,相对于轿车等产品,SUV很难在价位上维持较低的水平,“如果一味追求过低价位,比如10万元以下,那SUV产品反而很可能就会既没有轿车的舒适性又没有越野车的通过性,而只有一个虚的SUV外壳,这样的产品迟早要碰钉子的。”
事实证明这位专家的分析绝非空谈。2004年SUV的整体走势表明,经济型SUV越来越后继乏力。1-10月份,SUV的销售走势和整个乘用车市场基本一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5、7、8、10月份还出现了负增长,9月份为0增长。其中2003年的市场主力低档SUV比如长城塞弗、东南富利卡、北汽福田的销售都出现了负增长,尤其以东南富利卡为重,销量同比下降了45.3%。就算比较抢眼的经济型SUV新品牌如上海万丰和保定大迪,市场份额也只在整个SUV市场的3%-4%之间。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北京吉普、一汽丰田等企业的产品销量大幅逆市上升。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2003年SUV“开元盛世”中充当主力的众多经济型产品,转眼便已告凋零,如今“SUV”在中国已不再是最能代表性格和时尚的词汇,简单的“SUV”概念已经难以为继。
油耗因素与抄袭成风,经济型SUV雪上加霜
除去产品本身的缺陷外,去年一些引人关注的外部因素使得经济型SUV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如果被问及SUV产品的缺点都有哪些,相信大部分懂车或者不懂车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费油”。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国际油价连续上涨和我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的颁布,使得SUV在油耗方面的口碑更加不尽人意。
但从另一角度分析消费心理,却可以发现真正开得起价值数十万元SUV的消费群体,对于油耗、油价等因素并不敏感,反而是低端品牌的目标群体由于本身财力有限、油价等因素的影响,其抑制作用就会相当明显。由此来看,在油价上涨的背景之下,虽然同样的背负“费油”的名声,经济型SUV受到的影响确实首当其冲。
在整个2004年的车市景观中,“抄袭”成了曝光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在众多抄袭事件当中,SUV领域又独占鳌头。目前姑且不论这些纠纷的结果如何,只是经过媒体的一番渲染之后,国产低端SUV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设计的弱点被暴露无疑,“水货”的印象在消费者心理开始越来越浓。业内人士也认为,仿造产品虽然可以短期得利,其实却是竭泽而渔,“仿得越像,在自主品牌的大路上就偏离得越远”。
另一层面上,惟妙惟肖的仿造也引发了消费群体的怪现象——“换标”,车主将某国产品牌SUV的车标换成其外国原型车品牌车标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今随着人们对汽车行业认识的加深,这种偷梁换柱的办法越来越难以瞒天过海。这种现象反应的本质问题是,消费者对国产低端SUV品牌几乎没有任何品牌忠诚度可言,只是图便宜而已,只要条件成熟,立刻便会另觅新“欢”。这便使经济型SUV始终难以形成固定持续的消费群体。
淘宝热门商品:
|
00:02
|
标签:
汽车新闻
|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00:02
and is filed under
汽车新闻
.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