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虽然我国汽车旺销势头不减,总销量创纪录地达到127.77万辆,同比增长28.98%。但许多汽车生产厂家却乐不起来,反而愁眉不展。在日前举行的一次行业会议上,一位汽车行业的老总对笔者说:“最近日子不好过,你看这条产业链,上游是因原材料涨价而导致成本攀升7%,下游是汽车价格下降约10%,我们汽车企业夹在中间,实在有些吃不消。”
笔者特意去查了下国资委最近公布的一份资料,今年1-2月13家汽车行业国有重点企业期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3.4亿元,增长5.2%,但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3.4%至45.5亿元人民币,减少了7.1亿元。这就是说,13家汽车重点企业销售收入增长了,但利润总额却并没有相应上升。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这位老总对笔者算了一笔账―――
一方面,春节后,国内市场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热轧板的每吨单价从4200元上升到4500元,涨了200-300元/吨;冷轧板则每吨上升了400-600元,从5150元/吨涨至5600元/吨。由于钢铁、橡胶、塑料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升,汽车厂家的成本随之在急剧上升,截止到今年3月底,因原材料涨价而导致造车成本攀升7%,从而使盈利水平降低。
另一方面,最近以来,我国汽车降价来势凶猛,汽车市场价格变动之大,
涉及产品之多,为历年所少见。已有十几种主流车型在第一季度密集降价。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今年2月份汽车价格较上月下降0.8%,较上年同期下降5.1%,其中轿车价格较上月下降0.8%,较上年同期下降9.5%。
对此,业内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成本上升和汽车价格下降对于所有汽车企业是一个真正考验,如何应对?从成本管理角度看无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企业的产品也随原材料的涨价而涨价,把涨价所带来的危机再转嫁出去;另一种是要求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以降低成本来消化涨价因素。
以笔者所见,汽车企业想把钢材上涨的成本通过汽车销售转移到消费者领域,事实上是一相情愿,办不到。此外,目前有些整车企业采取的向零部件供应商转嫁压力的方法,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零部件企业也有个承受底线,它们也要生存。
既然“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产品价格涨不了”,那么,国内汽车企业只有选择第二种方法,走“华山天险一条道”了。即靠建立成本管理体系,靠实行供应链成本管理,靠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靠薄利多销来克服原材料涨价因素。这看来是目前惟一切实可行有效的办法了!
淘宝热门商品:
来源:
汽车信息评论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