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对于关心上海车市的人来说,似乎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利好消息。其一,是从大众品牌开始的普遍降价;其二,是争议许久的沪牌价格继续走低,维持在了17000元左右的水平,仅此两项,这个月买车的市民就比年初购入同款车型至少要省了近50000元,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可以嗅到来自汽车消费平民时代的气息。
车展期间,国内的众多汽车厂商你方唱罢我登场,召开了一个又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内容无非是发表新车,公布策略,但对于目前的销售形式,却没有一家提及。但事实上,消化库存已经成了几乎所有厂商下半年工作的真正重点。随后,从大众开始,接二连三出现的价格跳水,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来自国资委信息中心不久前发布的一组数据,则为这次降价作出了更完美的注脚。今年1至4月,13家汽车行业国有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77.6亿元,增长2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9.8亿元,增长19.9%。收入增速落后于生产增速4.3个百分点。产销率93.4%,同比回落两个百分点。而最重要的数据是,截至4月末,汽车的成品存货总值142亿元,上升近28%。业内专家认为,库存水平上升表明销售量的下降,库存水平的上升已经成为国内汽车制造商面临的主要问题。
愁眉苦脸的汽车厂商固然值得同情,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替更广大的汽车消费者感到高兴,毕竟,汽车消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离普通人这么近,它目前虽然还没有近到触手可及,但已经给了老百姓一个信号,在汽车市场上,买家和卖家也是平等的,汽车卖不动,再知名的品牌也要向市场低头。
在和众多汽车厂商打交道的过程中,耳边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某款车之所以滞销,是因为国内的汽车消费不成熟,买车者不理解我们品牌的内涵文化,似乎车子卖的不好全是消费者的责任,而厂商倒成了无私的消费领路人和汽车文化传播者。这些听上去似乎合理的解释,其实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汽车毕竟还只是商品,它只有在实现交易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价值,如果积压在仓库里,那就什么都不是。曾经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给车商们造成了“是车子就好卖”的假相,而日益成熟的汽车买家,却已经开始用持币待购戳破汽车销售的神话。
汽车库存的形成仿佛就在一夜之间,但厂商消库存的过程却显然比较漫长,经过了数次降价历练的消费者,早已不会因为一次降价就盲目消费。因此,可以肯定降价在下半年还会持续,但大幅降价高峰将不会再出现。业内人士预计,到今年第三季度,汽车加价现象就将终结。其实,加价都是商家自己炒作的,据记者从上海的销售情况看,实际那些加价车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大,加价归加价,实际成交情况并没有以前那么火爆。消费者一旦看清了加价的本质,自然也就不愿意再为厂商的炒作买单。
汽车消费的平民时代已经让人闻到了它诱人的气息,也许,消费者只要再理智一些,再坚持一下,和厂商之间真正的平等就会到来。
淘宝热门商品:
来源:
汽车信息评论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