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民族工业,自主产权”已经成为不少厂家吸引人们目光的响亮口号。不过,围绕着这些车的一系列有关设计专利的纠纷,从丰田与吉利、本田与双环到眼下引人注目的通用与奇瑞之间的口角与诉讼,反映出独特与个性化的设计这一问题之重要已经不能够对其有任何的忽视。
由于目前国内汽车的自主设计能力正在起步阶段,所以不少作品身上有着海外著名车厂产品的影子实在是在所难免的。但自主设计与完全的抄袭之间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只有坚持前者才能够真正不断取得进步,进而如日本、韩国那样逐渐自成一派快速发展。
不少国内的汽车制造厂往往将海外的汽车制造生产线连同产品一起引进,起步成功之后就依托着最初引进的底盘与引擎开发新产品,海外同一品牌的最新产品往往是他们最经常也是容易模仿的对象,这往往成为海外汽车公司提出侵权甚至引发诉讼的主要原因。有些车厂还将自己的商标设计得非常接近海外著名品牌,或者为自己的产品起个类似于海外名牌的名字,希望以此招徕一些买主,就更加难脱抄袭的嫌疑。
据说有些车厂将自己的产品设计得如同海外著名品牌的模样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事实上,由于目前国内的消费水平与欧美等国相比毕竟还有不小的差距,一部分人付不出高昂的代价购买真正的进口名车,于是转而买一辆外型类似的国产车,甚至还换海外名车的商标来充门面。但专家指出依靠这样的消费往往难以有长期发展的希望,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消费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消失无踪”。
其实,如今海外的汽车设计已经非常国际化,类似与英国、意大利这样的汽车设计强国往往能够为欧美日本众多的汽车公司设计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产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它们往往能够提供从设计草图与简单模型到为不同的底盘、引擎匹配车身等繁简不同的服务。中华轿车就是与海外专业汽车设计公司合作的典范,而哈飞等厂家也纷纷与意大利汽车设计公司合作改进产品,可见国内车厂还是对国际通行的模式十分了解也比较适应的。
据说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设计一辆全新的汽车,所需要的费用至少是5亿美元,有时甚至是20亿美元。这对于国内正在创业阶段的汽车制造厂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十分沉重的负担,这也使得一些企业为了减轻成本而采取最简单的设计方法。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其实,国内一些专业的汽车设计公司这些年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就是缺乏客户,如果能够给他们机会,应该能够有不错的成果出来。
汽车的设计其实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想要在短期里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为自己的产品注入一些个性并且摆脱抄袭的嫌疑还是有可能也是必要的。尤其是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汽车业,借鉴日本、韩国由模仿起步的经验当然不错,但联想到上世纪50年代众多欧洲车厂纷纷依靠个性而争得一席之地,恐怕更具有创造性的参考价值。
资料链接
仔细分析世界各国汽车业的发展,借鉴别人的经验是众多汽车巨头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没有借鉴甚至是模仿、拷贝的“拿来主义”,早期的汽车业是不可能迅速普及到整个欧美,成为执现代工业之牛耳的火车头。
大名鼎鼎的亨利・福特最早发明的汽车来自于众多公开的技术资料,以后又借鉴了当时最先进的法国车,对汽车做了不少的改进,最终设计出轻巧“万能”的T型车,方才确立了自己在美国乃至全球汽车业中的领先地位。而法国的雪铁龙在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涉足汽车制造业之初,完全模仿了福特的产品甚至是制造方式,在短短的几年里便取代了雷诺成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许多早期汽车的发明家往往不断地改换不同的汽车制造公司,影响所及当然是各家公司似曾相识的产品。
更为经典的案例是日本的丰田。早在上世纪30年代,原本以制造纺织机械出名的丰田,在拆卸了一辆德国车觉得难以模仿之后,选择美国通用的雪佛兰作为蓝本推出了第一辆车。50年代,又从福特那里学习生产的组织与公司管理,从而成就了其称霸车坛的雄心。即便如此,在80年代末丰田倾全力推出凌志打入由德国、英国等欧洲车商垄断的高档豪华轿车领域时,依然被认为有抄袭奔驰、宝马的嫌疑。由此也引来了圈内不少议论,甚至也有传言一些公司准备就某些造型设计向日本汽车制造厂提出诉讼,但最后的结果无一例外地是不了了之。淘宝热门商品:
来源:
汽车信息评论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