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规 当务之急构建技术与机制
8月23日,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一个已洽谈了半年之余的美国商用车合资项目,由于受《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即将出台的影响,美方单方面终止了谈判。据一接近此项目谈判的中方人士透露,该合资项目中美双方都赋有极大的诚意,进展的也很顺利,双方就股比、引进的车型、生产方式等框架式协议,基本达成一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有可能很快就会签署合资协议。但天有不测风云,在获知办法即将出台后,美方认为会造成投资成本的加大,就此搁浅了该合资商用车项目。
不可否认,随着办法出台的临近,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在放缓,办法所带来的效应正牵动着每一个汽车企业的神经,尤其是对那些正准备要进入、及刚刚进入中国的外资,以及以CKD为主的汽车企业。有人说,办法出台的意义远未如此,这预示着政府层面正欲构建一道防火墙,阻止CKD,引导合资企业在引进整车项目的同时,将关键零部件也引进中国,实现本地化生产。以此促进国内汽车企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摆脱国内汽车企业只是“壳企业”的尴尬境地,从而达到提升我们自主开发能力的目的。
“政府制定此办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值得怀疑。”一位汽车界权威人士对办法的实施前景,露出了一丝担忧。
的确,这种担忧并非不无根据。我们注意到,受此规定影响最大的是整车企业,只要进口的零部件构成整车特征,就按整车税率标准征收关税,促使外资将关键零部件拿到国内生产。但请注意这样一个现状:我国在零部件领域没有任何限制,处于过度开放状态,在国内为合资企业配套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基本上都是外资独资性质的企业。也就是说,即使外资将关键零部件拿到国内生产,除了带给我们就业和税收外,带不来任何附加值,到头来我们还是根本掌握不了核心技术。整车产品的自主开发,零部件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如果在零部件上不能突破的话,谈自主开发就是一句空话。
一位业内人士将此办法比做只是在整车企业周围筑起的一道篱笆,在篱笆周围却是虎视眈眈的外资独资零部件企业,它们就像上了膛的子弹一样,随时都可能将这道篱笆击穿。
也许这个比喻有点言过其实,但现状的确不容乐观。
北京现代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为北京现代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基本上是四四开,韩国独资占1/4,合资占1/4,韩国进口的占1/4,中资的占1/4。关键零部件、利润附加值高的零部件韩资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即使是合资的,中方只是起到了加工作用,涉及到零部件的设计、研发,中方根本没有话语权,更谈不上掌握核心技术了。在整个汽车产业链条中,我们的零部件企业处在价值链的最底端。
在天津泰达开发区,一个围绕丰田汇集了大批核心配套企业的项目悄然兴起,70多家汽车及配套厂商先后聚集于此,其中40多家企业为丰田做配套,一个汽车产业链条已经初具规模。“这些配套企业以日资的为主,独资的占到了70%~80%。在这些配套企业中,中资的几乎没有一级配套商,在二级配套商中,中资的只占到30%左右,也就是我们只是原材料的提供者。”天津泰达开发区投资促进中心汽车项目负责人乔伟告诉记者:“中资的配套商大多集中在模具、冲压金属件、玻璃等粗加工领域,并且这类企业的污染非常严重。”
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只是处在加工制造的原始阶段,根本谈不上研发能力,更谈不上零部件与整车之间的协同开发了。
的确,现状令人堪忧。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外资赚的不只是整车利润,它们的触角正在向汽车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在逐渐地被蚕食。一位零部件企业老总告诉记者:“我们的产品没有市场,你怎么让我去搞研发。中国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研发动力,我们没有这样的机制。”
这位老总一语中的。外资主要目的是利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而在投资和建厂时都非常注意对自己技术的保护。在国际经济的交换中,我们只是劳动力参与了国际资本循环,而没有或很少有先进技术的沉淀。在技术方面,我们至多搞一些配套与维护。长此以往,我国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开发,特别是自主开发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办法的出台,真能催生出整车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吗?催生出核心技术吗?一位汽车专家认为,办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在构建整车技术壁垒的同时,建立起促使零部件企业主动研发的机制。
淘宝热门商品:
02:16
|
标签:
汽车新闻
|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02:16
and is filed under
汽车新闻
.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