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信贷公司8月3日宣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已经批准该公司在中国筹建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申请。至此,包括通用、丰田、大众在内的全球四大汽车集团已全部获批进入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当前汽车个人消费比例下滑,汽车金融启动将推动汽车消费市场增长,可以预见的是,一场新的汽车信贷消费风潮即将震荡中国现有汽车消费观念和体系。
福特5亿元“砸向” 中国汽车金融市场
按照福特信贷的计划,该公司将为遍布全国的上百家福特经销商以及购车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福特信贷,未来将以“福特汽车金融”的名义在中国开展业务,计划初步投资6千万美元(约合5亿元人民币),以满足规定的资本要求及其他要求。福特中国副总裁许国桢表示,此次通过的仅是初审,接下来仍有不少相关工作要做,最快要在2005年年中才能正式开展福特在华的汽车金融业务。
对于为何比对手晚了好几个月才提出申请的提问,许国桢表示,不提出不表示没有动作,福特一直在做相关的准备。事实也是如此,尽管在申请上被老对手通用抢了先,但福特通过与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合作却将率先涉足国内的汽车金融服务。福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市场的经销店就可以提供汽车零售信贷服务,而在此之前,福特已经通过中行和建行向经销商提供了汽车批发信贷服务。
今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对个人信贷业的收紧,不免影响了业界人士对汽车金融的前景预料。许国桢却表示,这是短期现象与汽车金融产业发展前景两个不同的问题。根据国外汽车发展史来看,汽车金融的出现能促进车市进入一个成熟、稳定的增长期。
通用汽车金融即将开业
记者从通用汽车有关人士处了解到,通用汽车5月份已经完成了汽车金融公司的筹备,中国银监局正在对此进行审核,公司希望通用汽车金融公司能够在今年下半年率先开业。因为按照规定,银监会应在银监局受理开业申请后3个月内对已受理的开业申请作出是否核准的书面决定。按此规则,可以理解成不出意外的话,上汽通用金融服务公司在今年9月份之前即可开张。
据了解,按银监会规定,汽车金融公司批准筹建后,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筹建组应落实公司的资本金、管理人员、营业场所,制定公司章程,制定开展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些工作应在6个月内完成,并向银监会提交开业申请。银监会对开业的筹备工作进行审查,如果符合条件,即可正式开始营业。
通用早在去年11月12日正式提交了在中国开展汽车金融服务许可证的申请,成为首家提出正式申请的国外汽车信贷公司。
丰田大众提交延迟申请?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丰田、大众并没有按照规定的“6个月之内”提出开业申请,而是申请了延期,此事截至记者发稿时止仍未得到两家公司的正式回应。丰田中国事务所、大众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媒介部门的有关人士均表示无可奉告,理由是所属部门不同,对汽车金融公司的运作不是十分了解。
据银监会规定,获得筹建许可的申请人申请延长筹建期限的,延期只限一次,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这也意味着,丰田、大众不出意外也将在今年年内获准开业。
有业界人士认为,汽车金融公司在从未有过实际操作经验的中国进行难度比各企业预期难度要大,在各方准备尚未做足的情况下推迟申报亦在情理之中。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国家对汽车消费信贷的加强调控、信贷市场份额萎缩、以及车市低迷,在未来宏观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也使得进入者放缓了脚步。此外也有言论表示,三家企业是很愿意早点落实,但是鉴于这是首次审批汽车金融企业,审批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记者观察
机遇与挑战并存
记者了解到,汽车金融对于中国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而它在国外成熟汽车市场已有近百年历史,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简而言之,汽车金融公司是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提供相关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
据有媒体报道,我国汽车信贷2003年汽车贷款金额在汽车销售中占约40%,2004年初已下降到20%,目前则下降到不足10%。这一现状不由让人对各大汽车巨头此时进入汽车金融产生担忧。福特中国副总裁许国桢对此表示,这是短期现象与汽车金融产业发展前景两个不同的问题。根据国外汽车发展史来看,汽车金融的出现对车市进入成熟、稳定的增长期是一个作用明显的促进点。国家产业政策也明确肯定了汽车金融与汽车消费之间的互相推动的作用。
然而这一背景,似乎也为在国外有着长期提供汽车金融服务经验的汽车金融公司的进入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契机。汽车金融公司有技术、懂市场,开展业务更专业,在售前售中售后都能和购车者保持密切联络,这也使风险更容易掌控。而且,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凭借汽车厂商的强大背景,这是商业银行无法拥有的先天优势。
此外,汽车巨头在中国开展汽车金融业务也将面临一些问题,科尔尼咨询管理公司全球副总裁则于日前指出,首先是尚未建立国家信用体系,而信用概念又较为缺乏;其次是没有全国性的车辆登记体系,缺少车辆抵押管理的相关法规,二手车市场混乱;再有是资本市场不发达。这些显然是汽车金融巨头们在中国市场上无法回避的障碍。
淘宝热门商品:
来源:
汽车信息评论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