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期待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产业政策》)终于在6月1日出现在国人面前,使得这一个儿童节同样也被众多成人牢记下来,国内的汽车产业实在太需要一场变革了。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汽车市场的现状已经令汽车产业的相关人群对这份“新政”期待太久了。厂商单方面的拓展和市场容量的有限在5月份已经开始造成销售积压;而在某些大城市,汽车无限制的上路则把高峰期的交通推向瘫痪;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的小规模投资涌入汽车领域,争先恐后的代价就是即将造成谁都吃不饱的局面。而这一切,已经亮相的“汽车新政”似乎都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不管这个答案是否立即生效,可以肯定的是,其必将对目前这个逐渐转向观望的车市产生不小的刺激。
汽车消费市场不容乐观
虽然,今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依然迅速,但从近阶段各地的汽车销售情况来看,不少车型的销售已经呈现出疲态。经销商层面的库存,已令不少厂商感到压力。尤其是从今年第一季度的产销数字来看,相对去年同期,增速已经开始放缓。价格水分的不断挤压,令主流企业似乎只有通过降低成本、卖更低的价格才能继续保持市场份额。但这个被消费者普遍看好的趋势,却也直接导致近来汽车市场的低迷。
5月份,“通用”祭起降价大旗,希望借此重新给市场洗牌,但记者从其经销商处了解到,虽然降价的确打乱了竞争对手的阵脚,但自身的销量却并没有明显上升。显然,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下,消费者担心的是今天买的车型明天就会降价。可以说,频繁降价已经成为导致消费者持币待购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前一段时间国家政策的不明朗,使得众多购车者在挑选汽车时左右摇摆不定,一些低排量的微型车甚至在上海根本没有市场。这也从客观上限制着汽车消费,《速度周刊》记者在采访东风标致副总唐腾时,他就表示在当时有关政策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上海市场并不容乐观,汽车消费潜力暂时无法发挥出来。
取消行政限制,市场更加自主
根据已经亮相的《产业政策》,新政策重新将汽车消费放到整个产业政策之中,并作为其中一个单独的部分。13条具体措施足以看出该政策对汽车消费现状变革的决心。消费政策的内容,吸收了1994年汽车产业政策第十章“消费与价格政策”的精髓。
消费政策的第一条就指出:要“培育以私人消费为主体的汽车市场,……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的汽车。”仅此一点,国内的众多小排量车型在进入大城市销售时,腰板就显然挺直多了,而且,“新政”还对不少限制私车上路的地方性法规提出了疑义,这点对于准备购置低价车的普通市民来说,也是相当好的消息。这既说明了市场的进步,也证明了政府正在慢慢转换职能。参与制定“新政”的汽车专家贾新光告诉记者:“汽车消费政策的诸多不合理迟迟得不到修正,实际上与一些部门不愿让出既得利益有关。”
而从新的《产业政策》里可以看出,过去一些通过行政方式做出的消费限制正被逐步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市场调节。在这样的环境里,消费者买车时就可以更多地考虑自身需要,而不是想着如何去应付有关部门的管理。
汽车准入提高,销售全面4S化
当然,这次“汽车新政”对于目前略显混乱的市场作出调整最多的,还是在于生产的准入以及销售的控制。根据《产业政策》的规定:投资4缸乘用车项目的生产规模不得低于5万辆,6缸的不得低于3万辆,这个规定将今后汽车投资的准入门槛大大提高了。虽然在《产业政策》全文并没有直接提到禁止非汽车资本进入汽车领域,但这条准入门槛在事实上已经将众多正在摩拳擦掌的门外资本进行了限制,而要确保当下的汽车产业格局。
不过即使这样,也给众多已经投产的汽车企业敲起了警钟,毕竟年产5万辆的规模不是每家企业都能达到的,因此,这有可能又会掀起国内汽车企业合并重组的新一轮风潮。
在销售方面,零散的多品牌经销商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压力,因为《产业政策》规定,“从明年起,汽车企业自产乘用车均要实现品牌销售和服务;自2006年起,所有自产汽车产品均要实现品牌销售和服务。”这就全面肯定了目前流行的4S销售体系,也给不少对于投资4S品牌店持怀疑态度的经销商吃了一粒定心丸。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的汽车品牌走上专卖的道路,而经销商和厂商更加密切的结合必然带来销售时的不遗余力。不过,这剂强心针的药性似乎有点猛,也可能带来经销商层面的投资过热,从而造成销售资本的过分集中,这点正是厂商不愿看到的,但却实实在在能给购车者带来好处。淘宝热门商品:
来源:
汽车信息评论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