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汽车“三包”政策将在今年十月初正式出台的消息,广大消费者无不欢欣鼓舞。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了前些时候才兴起的汽车“召回”话题。对于消费者来说,汽车“召回”政策的出台固然是好事,但汽车“三包”才是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它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汽车消费者投诉难的问题,相信也将在汽车消费市场掀起一阵“龙卷风”。
汽车“三包”规定指的是家用汽车产品的修理、更换和退货责任规定,实行谁销售谁负责“三包”的原则。草案中规定的“三包”有效期为:汽车使用两年时间或者行驶四万公里以内。在这期间,汽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办理修理、更换或退货。造成损失的,销售者、生产者、修理者应当根据规定负责赔偿相应的损失。修理两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消费者可以向经销商提出退货要求。另外,修理者在有效期内应当按照规定为消费者提供不少于一次的免费维护。
汽车作为大件特殊商品,一直被排斥在商品“三包”规定之外。我们经常看到,当消费者提出退、换车要求时,厂家和经销商却明确告诉消费者,只保证“修”,而不包“换”,更不包″退″。任凭车主在修理厂、厂家、商家之间跑断了腿,说尽了好话,也无济于事。难怪有的消费者感叹:买车不易,换车、退车更难。消费者花上十几万、几十万买来的汽车,要求″三包″却比几十元、几百元、几千元的皮鞋、手机、家电还困难。
不过也正是汽车产品的价格昂贵、技术复杂、质量难控以及受消费者使用方式的影响大,使得至今没有一个厂家敢于主动提出“三包”的承诺,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口口称“顾客是上帝”。
根据《产品质量法》,商品出了质量问题,厂家和商家应该无条件向消费者承诺包修、包换、包退,那么为什么同属商品的汽车就能″游离″于法律之外呢?在过去几十年里,汽车一直作为特殊商品,视为一种生产资料,消费对象都是机关、企业等。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从“特殊商品”转变为普通消费品。特别是近几年,汽车已迅速″驶″入普通百姓家庭,汽车消费纠纷大幅攀升。从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了解到,今年1月到6月,有关汽车的投诉达到269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汽车“三包”的实施确实迫在眉睫。不仅具有强烈的规则意义,更是一种民心所向。
召回诚可贵、三包价更高。因为″召回″只针对汽车的设计缺陷,而大部分情况下,消费者遇到的汽车质量问题都不包括在“召回”之内。汽车“三包”的实施迫在眉睫。汽车“三包”不同于汽车″召回″。
一是“召回”和“三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召回″要面对的是由于非偶然性原因造成的质量缺陷;“三包”是针对个别消费者的个别问题。
二是“召回”和“三包”适用法律的性质和法律责任不同。实施“召回”是政府按照被授予的权力依法行政,属于行政法律责任;“三包”规定中既有行政法规的规范性要求,也有《民法》中违约者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内容。
三是“召回”和“三包”的立法宗旨不同。“召回”是为了捍卫公共利益;“三包”是为了防止经营者损害作为个体的消费者利益。所以,虽然召回制度已经出台,近期也有多个厂家根据相关规定提前实行主动召回,但与召回制度相比,汽车“三包”规定的公布实施才是解决目前汽车消费投诉的当务之急,也是真正保护个别消费者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近年来,因产品质量、使用维修引发的矛盾,深深困扰着广大汽车消费者、经销商和生产厂家,也引出了像大棒砸奔驰、毛驴拖宝马之类轰动全国的社会新闻。汽车的普及正使这些矛盾纷争数量剧增,并逐渐成为社会问题。
从维护汽车消费者利益着想,从促进我国汽车业健康向上发展考虑,″汽车三包规定″固然应该尽快出台,但我们又希望法规出台前力争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修理者等多方面意见,尽可能考虑周全。出台一个“汽车三包规定”,想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不太现实。需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三包”的规定也应该制订得越详细越好,对一些问题(特别是产品质量缺陷的认定)进行明确规定,便于各方具体贯彻执行。(金匀)
相关链接
美国的汽车“三包”
美国人把从外观难以发现的次品比喻为柠檬,把有缺陷的次品车称为“柠檬车”。《柠檬法》(《汽车保用法》)其实就是涉及汽车“三包”的正式法律,这项法律要求汽车厂对处于质量保证期内的新车,如经过数次(一般为4次)修理,仍不能使该车保持正常使用状态,或者该车在保证期内累计30天不能使用的,制造商或销售商就应该为用户更换新车,或者返还消费者的购车款并收回有毛病的车,并把汽车因为不符合质量保证而被退货的事实向当地车管部门报告。
法律还要求厂商在出售已按《柠檬法》回收,经过整修后的那些车辆时必须向购车者声明:“此车因为不符合质量法曾经被退回制造厂或销售商”。而且,这样的车一般按二手车的价钱处理。
淘宝热门商品:
来源:
汽车信息评论
0 评论:
发表评论